大力加强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
引领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现代化
——在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刘小明
(2015年5月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主要是围绕以信息化手段推动运输服务行业改革攻坚和产业重构再造,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打造面貌全新的运输服务升级版,引领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听取有关省份的情况介绍,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运输服务信息化重点任务,为推动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和加快“四个交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这次会议在昆明市召开,云南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省政府李邑飞秘书长亲自到会并致辞,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王云山书记自始至终参加会议,省厅和省运管局为会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天上午,云南、北京、江苏、浙江、湖南、广东、重庆、甘肃、福建等9个省份,以及部通信信息中心、职业资格中心等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提出了下步工作思路和措施。同志们的发言既介绍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经验,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我们会认真研究,在后续工作与制定政策过程中学习借鉴。下午还现场参观了云南交通指挥中心“七彩云南”智慧出行综合服务系统运行情况。大家都有很多感触,因为云南不属于发达地区,但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厅、运管局在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了顶层设计,走在了很多地方的前列。通过此次现场会,达到了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推动工作的目的。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近年来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全国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运管机构和运输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运输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在强化政务管理、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公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了政务管理。经过多年建设,各级运管部门相继建成应用了运政业务管理系统,目前全国除海南外都建设了省级运政系统,覆盖了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等业务领域的行政许可、日常监管和运政执法等各个方面。一是提升了行政效率。人车户档案管理、年审年检和证照管理等功能已较为完善,行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道路运输经营业户、营运车辆以及从业人员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安全监管、质量信誉考核等业务办理,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浙江、上海、江苏三省市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异地违章信息的共享联动机制,广东、福建等省份联合开展了从业人员档案电子化管理及互通互认,提高了区域性业务协同水平。二是规范了权力运行。江苏省将联网联控动态监管数据与运政信息系统对接,发牌办证、许可年审等业务办理可实现后台自动识别,排除了人的自由裁量因素;通过推进“权力阳光”工程,建立“权力清单”,实现了业务办理的可跟踪、可追溯,提高了规范化水平。北京市结合新系统改造,系统梳理法规及标准规范,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全岗有责、全程可控的高效管理。三是强化了服务能力。一些地区开发了许可受理、投诉举报、企业车辆及从业人员网上查询功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湖南省推出的一站式道路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APP,实现了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在服务行业、服务公众的同时,实现了管理模式创新。
(二)推动了行业发展。当前,我国道路运输行业特别是货运行业市场结构分散,货运业户平均每户不足1.5辆,车辆与货源供需分散,信息不对称,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缺乏有效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运输服务领域的应用,改变了市场交易组织方式,增强了行业发展活力。无论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平台,还是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都为行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可以让传统货运业“多、小、散、弱”的缺点变成特点。政府主导建设的平台方面:在部及各省的大力推动和共同努力下,各地相继建成了多个全国或区域性货运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全国行业管理部门主导建设的货运物流信息平台近20个,促进了行业间、企业间信息沟通,有效整合了物流资源,带动提升了物流配送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提高了社会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部与浙江省共建的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日均交换量稳定在80万条左右;货主、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等不同市场主体与平台进行了联网对接,与阿里巴巴物流等市场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了信息共享应用开发,推动了行业集约发展。企业建立的平台方面:全国由企业建立的货运信息平台大大小小近千家,主要为中小货运企业提供货运信息配载为主,大多采用会员制模式,通过收取会费和中介费用,促成车货交易。传化物流平台通过建设杭州、成都、苏州三个公路港物流实体平台,打通了物流产业链,实现了上下游各环节的联动,在物流枢纽综合体运营、诚信体系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方面,实现了突破,推动提升了行业信息化水平。
(三)提升了服务能力。部推动建设的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一是一卡通互联互通。对交通一卡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听取行业意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交通一卡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互联互通的指导意见》;交通一卡通技术标准也即将正式发布。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对清分结算、服务价格、风险管控等制度规则进行规范;组织行业和市场力量共同建设国家级清分结算平台;通过以点带面、先区域后全国、先验证后推广的方式,在全国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等部分区域开展联网工作。这项工作已列入部10件民生实事,向社会公布,这也是交通运输部对社会公众的一个承诺,这项工作今年要实现20个城市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二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联网售票系统是实现客运信息资源整合、发挥规模化效应的重要手段。去年,部启动了全国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工作,推动实现客运站和客票代理机构以及互联网、电话等多渠道客票信息查询和售票。目前,14个省份具备了省联网售票中心的部分功能,并实现部分客运站与省联网售票中心连接。甘肃省在8个月内,完成了联网售票运营服务中心、数据中心、清分结算中心等系统建设,今年1月1日起实现全省24个一级汽车客运站和19个二级汽车客运站的联网售票全覆盖。特别是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联网售票系统的建设和运维管理,解决了建设难、运营难、组织难的问题,在责任分工、资产监管、考核激励等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子。福建省整合全省110个一二级客运站售票资源,依托客运系统,实现网络、手机APP、微信、车站、售票点、自助售票机、邮政窗口等线上、线下多样化售票方式,有效节约购票时间。半年时间注册用户数近50万人,总访问量超1亿人次,总订单数18.97万单,车票销售24.05万张。重庆市利用移动在线支付可实时购买全市67个汽车客运站的车票。从各省介绍的情况来看,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三是包车客运系统。为解决“空白牌证满天飞”的现象,2013年起,部指导各省开展包车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从云南的智慧交通出行系统来看,还是起到了一些很好的作用。截至去年底,除西藏外其他省(区、市)均建成包车客运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市场管理,提升了服务质量。安徽省从2013年启用新版包车客运管理系统至今,包车客运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大幅下降。同时通过对包车系统数据的分析挖掘,客观评估客运市场供求状况,为运力投放提供了科学依据。云南省通过包车系统简化了异地备案、异地取牌流程,在方便了运输企业的同时,实现了备案可查、痕迹可查、轨迹可查。四是出租汽车信息服务管理系统。2012年以来,先后开展了2批共30个城市试点,在推动出租汽车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行业监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重庆市主城区1.47万辆出租汽车全部安装智能终端,实现了电召服务、监控指挥、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动态执法、运行分析统计等多项功能,在全国率先实行出租汽车公交IC卡T+0实时结算,并与公安部门的驾驶人和车辆违章违法信息同步对接,解决了人民群众长期期望却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刷卡消费问题,为重庆出租汽车管理与服务提升起到很好作用。黑龙江哈尔滨市在《哈尔滨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中,将出租汽车车载运营设备确定为标准配置,用信息化手段对出租汽车运力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动态调整运力投放。陕西西安市完成全市1.2万辆出租汽车GPS车载终端安装,通过设立停车超时电子围栏、车辆实时GPS轨迹、摄像头抓拍等,对出租汽车违规行为实时监控管理。五是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云南省建设七彩云南智慧出行系统,整合了驾培机构、客运站、综检站、维修企业等8类静态数据以及联网售票、“两客一危”车辆GPS定位数据等4类动态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信息出行服务;建立了全省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发布机制,涵盖公路、铁路、民航、水运、交警、路况、气象多个领域。重庆市推出综合出行服务手机客户端,提供公交、轨道、出租、长途客运以及铁路、民航等综合交通信息查询和出行路线规划,打造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掌上综合交通枢纽”。
(四)加强了安全监管。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自2010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特别是去年7月1日5号部令实施后,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部省市县四级动态监管体系。截至今年3月底,“两客一危”入网车辆总数达到66.16万辆,车辆入网率和上线率均有很大改善,分别达到91.89%和84.86%,20多个省份的入网率超过90%,入网率最高的三个省份为陕西、海南、江苏;上线率最高的三个省份为四川、陕西、海南。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终端、平台、终端通讯协议、平台间数据交换标准等4项标准,形成了完备的标准体系。截至目前,已公告了11批、723个型号的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和10批、423个系统平台。5号部令实施后,全国各省(区、市)都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5号部令的实施细则,北京等19个省份出台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备案具体规定。江苏省针对三个部门间监管职责边界不清的问题,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通过共同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河南省营运客车车身都喷涂了二维码,乘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询相关信息,进行投诉和监督。湖南省联合公安、安监部门对营运车辆超速、疲劳驾驶、凌晨营运情况每日进行通报。吉林省将安装范围扩大至四类班线客车、城市公交、出租汽车、轨道客车和驾驶员教练车,并实现与公安、安监部门共享信息。
(五)推动了行业监督。部将“开通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作为便民利民的一项重要抓手和“建设群众满意交通”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全面推进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通了12328电话,服务网络覆盖31个省(区、市),成为倾听民生、畅通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今年一季度,全国12328电话系统共受理有效业务597万件,10秒内接通响应率近74%,及时答复率达到72%,处理满意率近79%。其中,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江西等8个省份业务办结率超过95%。北京市将公交、地铁、出租、长途客运、高速公路监督电话等都进行了整合统一,实现了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监督“一号通”。针对市民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公交线路,增开公交夜班车,延长相应地铁线路运行时间,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虽然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客观的讲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对运输服务工作认识不足。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陆续实施,大规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完成或阶段性完成,交通运输发展重点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提升运输服务和优化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并举转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基础设施有很大发展,但是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在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人均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部党组做出的判断是,未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仍将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扩展与优化的重要时期。今年3月17日,经中编办批复同意,运输司更名为运输服务司,体现了部党组在新形势下对运输服务工作更加明确的定位,也体现了百姓对交通运输的更高期待,就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我一直在讲,运输服务是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有人和物的运输服务,才需要建设和完善设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领导对此认识不足,相比工程建设而言,对运输服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运输服务需要我们不断持续改进提升,其成效才能逐渐显现,可以说运输服务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不像搞工程建设,能够一下子就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政绩观是否正确和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在大部制的体制机制下,信息化工作既涵盖客运、货运、维修、驾培、公交、出租、地铁等多个传统的道路运输与城市交通领域,也包括与铁路、民航的协同等领域,既需要市场发挥主体作用,也需要行业管理部门更好发挥作用。如果对运输服务、对信息化建设规律没有很深的认识和把握,很容易出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可能因为后续的运营维护,成为很大的负担。交通运输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但从效果来看,有些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想好如何应用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监管能力、服务水平,造成系统建成后处于闲置状态,两三年时间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终成为负担。久而久之,就会认为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不好搞,难度大,见效慢,造成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成了“老大难”问题。我曾经说过运输服务工作是“老大难”问题,但是“老大”重视就不难。这里面,首先需要“老大”重视运输服务和信息化工作;其次,更需要同志们,需要运输管理部门主动作为,不能被动地等着领导重视,要靠我们的工作来让领导重视,通过真正把系统建设好来说服领导,让领导看到信息化对提升运输服务、引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面的作用,让群众感受到运输服务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只有这样领导就会越来越重视。云南省经济并不发达,但信息化建设成效十分明显,主要还是大家对运输服务工作重视、对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规律有很好的把握,舍得投入。其实相比公路建设而言,这些资金就是“小钱”,但却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这样一种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顶层设计不及时。在推进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中,主要依靠各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方式来推进,虽然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很早就开展了信息化工作研究,对于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引领推动行业发展、转型升级、改进服务也提出了要求,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目前行业管理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条有条的要求,块有块的特点,导致在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上不及时,对地方指导不够,各个系统的架构、数据标准、接口、互联互通上存在许多问题,信息缺乏关联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弱,省与市之间、市与市之间以及行业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形成大量信息资源“沉淀”和“部门化”格局,与我们在信息化顶层设计上“醒得早、起得晚”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用于日常业务办理最核心的基础业务系统,作为实现行业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的根本保障系统,作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系统,由于顶层设计不及时,没有互联互通,极大制约了行业服务能力提升和转型升级发展。
(三)基层基础不扎实。一是管理流程缺少系统研究。上一版运政管理工作规范是2008年出台的,随着行业发展,特别是两轮大部制改革后,运输服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行业安全、稳定等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我们的业务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去年,我们修订印发了《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今年初印发了管理工作规范流程图集。这项工作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边配合运政系统建设,边修改完善。二是标准规范出台滞后。标准规范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运输服务领域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健全,一些关键性的标准规范出台滞后,导致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各系统间不能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协同能力不足。比如,由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7省重点物流企业参与的跨区域物流企业联盟“中中联盟”,由于参与联盟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同,运输单据、操作流程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企业系统间的信息无法交换。三是与其他部门间共享协同不够。特别是与公安、工商、工信等部门相关信息系统没有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导致驾驶员违法违章、企业诚信、车辆车型等信息交换和共享无法实现,使得一些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不好。
(四)发挥作用不充分。一是建的不理想。一些地方搞信息化容易跟风而上,对于为什么建设,如何建设,建好后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没有想透,存在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部分项目投入巨大,但现实工作中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或者用的效果不好,每年还需要花费相当的维护费用。另一方面,一些信息系统建设之初,主要用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范业务操作等方面,属于档案型、记录型、管理型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将信息化作为提升社会公众服务、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导致建设的信息系统以行业管理应用为主,服务行业和社会公众方面的功能普遍不足,这里面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带来的问题,导致系统远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建成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开放型、服务型、共享型的系统,成为政府、企业、公众离不开、舍不掉的系统,让系统真正成为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公众生活出行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生产运营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要明确哪些需要政府建设,哪些需要政府引导行业和企业建设,需要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二是用的不理想。以运政系统建设为例,由于系统各自为政,没有实现人、车、业户、线路等信息共享,而人员和车辆在全国流动,造成在一个地方违章并不影响在其他地方运营的现象,也没有与信用体系衔接,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中支撑作用有限。再以联网联控系统为例,我们发布了考核管理办法,建立了月度通报制度,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存在的突出问题仍是系统用的不理想。个别省市平台数据中断现象严重,河南、广东、重庆三个省份的省级平台与部级平台数据中断时间过长;上海、山东、湖北、甘肃、宁夏、青海6个省份没有及时报送车辆基础数据;西藏、青海、内蒙古入网率分别只有42%、50%和60%左右,西藏、山西、青海的上线率分别只有12%、21%、32%。
(五)支撑体系不落实。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等多个方面,由于“重投入,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的存在,一些信息系统建成之后,忽视了系统的运营维护问题,缺乏长效运行保障机制,难以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部里的一些信息化项目,运维管理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经费保障不到位,影响了系统正常的升级改造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各地的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支撑体系也或多或少存在不落实的现象。
二、准确把握运输服务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已经成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正在倒逼经济结构进行全面战略性调整。新常态下,运输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稳定增长的作用更加凸显。运输领域新常态的显著特征,是运输需求导向十分突出,“轻量化、多批次、门到门”特征和安全便捷的价值取向趋于主导,以及“无缝衔接”换乘和个性化高品质出行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四个交通”都和信息化有很大关系。加快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对于支撑和服务“四个交通”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构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四个交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是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综合运输服务根本上是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高效衔接,包括运输组织的一体化,运输服务设施的一体化,以及运输服务信息的一体化三个层面,离开了运输服务信息的一体化,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要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在空间上的物理连接,更重要的是要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特别是在大部分地区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推进综合运输工作困难大、手段少,缺少有效抓手的情况下,可以另辟蹊径来突破。我经常讲,推进运输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聚共识,巧设计,见实效”,“聚共识”就是需要我们寻求“最大公约数”,找准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服务,就是老百姓的需要和运输的市场资源;“巧设计”就是需要我们有智慧,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服务的标准规范、装备的标准化、服务的信息互通共享,以此推动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无论是公众出行也好,货物运输也好,都应该是一体的,而信息具有融合性、流动性、一致性特点,通过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资源整合、交换和共享,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可以“倒逼”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组织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有效衔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基础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二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运输服务行业的深度融合,是运输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目前,运输服务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趋紧,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而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行业传统的垂直型管理模式,让运输服务和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层级,提高管理的效率;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能够通过大数据掌握运输企业、车辆、实载率、能耗、客运流量、流向等相关数据,可以更加合理地确定客运运力调控和城市公交地铁票价,更加科学地实施线路优化、站点调整等;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消除运输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有效推动运输服务行业对社会公众出行的敏捷反应,有效推动运输服务组织的网络化;信息的实时化、动态化,能够有效推动运输服务的监管实时化,促进运输组织方式转变和管理模式改革,推动实现运输服务由外延式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以生产增长为导向的发展向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发展转变,提升运输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三是,改进提升运输服务,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便利、及时地掌握客运班线、班次、票价,城市公交线路、站点,以及铁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间换乘等实时动态信息,这些都对运输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供满足公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让公众体验到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更加广泛的服务领域、更加经济便捷的服务方式、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服务可以克服时空局限,通过信息动态实时交换和共享,可以全面实现运输服务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时匹配、按需对接,消除行业管理部门、运输企业与人民群众间运输服务信息的不对称,增强交通运输对社会服务的透明程度,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改进提升运输服务带来的便利。比如利用客车GPS数据,参考航旅APP,可以构建公路客运APP,让老百姓对公路出行有更好的体验与更多的获得感,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
四是,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词时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李克强总理在大会上也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和变革着运输服务行业,近一两年各类“打车”软件大量出现,极大冲击和改变了传统出租汽车领域。抛开这些新生事物的合法性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互联网+运输”确实给百姓提供了更高品质、更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了服务模式创新,做大了运输服务市场,还能够在每一单服务后,由用户对司机的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是对行业监管模式的一种创新。许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货运网络平台相继出现,通过整合中小散户车辆资源,空驶运力与待运货物信息实时对接,再造车辆与货源优化整合,提高了货运物流效率,推动了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释放和激发了更多的社会活力。移动互联技术对于行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有所作为。
五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营运车辆1400多万辆,从业人员3000多万,管理队伍18万,如果仍靠传统的思维来管,是管不住的,也管不好。只能更多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管理方式,“让人少跑腿,让数据多说话”,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我们要避免“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例如,通过联网联控系统,行业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多少客运班车是没有按照规定时间行驶的,有多少是跑离了规定线路,有多少是中途上下客,有多少是超速行驶,这些都分布在哪些地方,有哪些重点区域、哪些重点企业、重点从业人员,哪些地方管的不好,哪个环节存在纰漏,就可以一目了然、精确定位。下一步我们就可以对那个地方作重点要求、精细管理,就可以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这里我要澄清一个问题,根据中编办批复的文件,4月3日部印发了内设机构主要职责的通知,明确运输服务司原有的运政执法这项职能交由部公路局负责,这是部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路上执法多支队伍问题的有力措施,对提升行业执法规范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司承担的运政管理各项职能没有变,有些同志关于下一步地市运管局(处)要是否取消的担心是不存在的,希望大家正确看待。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围绕大数据及移动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应用,将加速形成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范式,企业挖掘网上数据可掌握用户的浏览、购物以及思维习惯等,将帮助企业更好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通过“让数据说话”,将变得更加权威、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推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运输服务行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行业的海量数据资源,对客运、货运、维修、出租等各个领域的服务、安全、管理、宏观调控等各方面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运输服务的监测统计、预测预警、科学规划和合理决策,更好实现行业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
三、努力推动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上新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运输服务信息化要由注重满足行业管理需求提升管理效率,向注重行业治理能力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并重转变;由过去各自为政、相互封闭向协同融合、开放共享转变,全面加快运输服务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着力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通过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强化标准规范引领,统筹推进业务协同,加快形成运输服务“一张网”、公众出行“一卡通”、货物运输“一单制”、客运服务“一票制”、信息服务“一站式”、服务监督“一号通”的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化体系,为实现信息化引领运输服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交通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好运输服务各类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运输服务信息化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整合,要考虑既有系统之间的整合,包括运政系统、联网联控、一卡通、联网售票、从业人员相关系统等,又要考虑既有系统和未来系统的整合,特别是与公安、工信、安监等部门相关信息共享互通,加快研究建立各类信息系统信息互通共享和融合发展机制,整合相关管理部门信息资源。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化的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重点在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的一些基础性、关键共性方面,研究制定法规标准,加快实现客运服务“一票制”和货运服务“一单制”,更好推进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借鉴一些系统开发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在兼顾各地个性的同时,必须体现全国的“共性”,实现互联互通,切实避免“信息孤岛”问题。
(二)加快运政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今年一季度,部组织7个省份启动了运政系统的联网对接,目前江苏、湖南、广东、山西、浙江、重庆等6个省份已实现部分数据的联通共享。4月底,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的通知》,要认真贯彻通知要求,坚持“统一接入”的思路和“先联后统再提升,边联边用出成果”的工作原则,加快互联互通。一是数据整合。各省要根据运政联网《接口规范》进行系统联网改造,实现全国道路运输行业人、车、户、路、执法、机构基础数据在部级层面的接入共享,特别是从业人员信息。如果不能共享,就不能实时地对其从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职业资格制度就很难落地,联网联控系统也就很难完全发挥作用,行业管理和服务更无从谈起。要加快实现从业人员信息的全国互通,使企业、车辆和从业人员信息动态匹配,加强从业信用管理,实行“黑名单”制度,增强从业人员市场诚信意识,完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真正实现从业人员的全过程管理。关于从业人员管理工作,针对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存在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两大问题,今年下半年我们将联合公安、人社、教育、全总五部委开展为期3年的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并召开道路运输行业从业资格管理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各省要确保在2015年6月30日前,完成“两客一危”车辆及从业人员等相关基础数据的实时上报。12月31日前,要完成全部数据的实时上报。二是服务共享。部将加快完善部级平台建设,为各省提供数据查询、数据下载服务功能。各省要按照相关规范和业务需求,通过改造本省系统,更好使用部提供的相关服务。部将加快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年内与公安、工信部门在驾驶人员信息、违法违章信息、车型信息等相关数据的对接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让各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查询到人、车、户等信息,给社会提供更多服务。三是业务协同。在建立跨省业务协同机制下,各省要根据业务协同接口规范进行改造开发,实现与部级系统的对接,今年年底前基本实现跨区域执法、从业人员备案转籍等业务的协同联动。要加强省级道路运政系统与联网联控系统、包车管理系统、从业人员考试等系统的协同应用和资源整合,让静态数据更好的为动态数据应用提供支撑。四是应用提升。2016年底前,要完成部、省、市、县四级运政系统在跨区域执法、从业人员管理、营运车辆管理业务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拓展运政系统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效果。实现这个目标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各省情况不平衡。同时,这项工作要分轻重缓急,首先需要解决从业人员管理这一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要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条件成熟的地方先上,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要将互联网的思维和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引入到行业管理中来,形成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全面提升行业服务和治理能力。
(三)切实用好用足联网联控系统。从目前看,联网联控系统是抓好安全动态监管最重要、最行之有效的抓手,要继续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各地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联网联控体系,督促运输企业落实监控主体责任,真正将监管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上。一是落实去年苏州现场会上提出的今年二季度前实现车辆入网率达到100%的工作目标。根据3月份的动态监管月报,上海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入网率均达到100%,入网率达到99%的省份只有上海、江苏、海南等6个省份。离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各省要抓紧开展“两客一危”入网车辆清理排查,部通信信息中心要配合做好技术支持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两客一危”车辆运政基础数据的清理工作,实现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的有效结合。根据前6个月各省上报的运政基础数据情况来看,部分省份“两客一危”车辆的基数变化幅度较大,全国究竟有多少“两客一危”车辆仍然是个未知数,严重影响了考核的客观性和监管的准确性。三是加强动态监管系统与运政业务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积极做好联网联控系统与旅游包车管理系统、客运班线管理系统的结合应用,强化动态监管信息与班线招标、运政管理、年度审验、质量信誉考核等业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提升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四是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各地要针对联网联控系统建设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企业、从业人员的责任,切实把这一系统使用好。要真正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监管人员和营运驾驶员的岗位责任。对监控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企业,要及时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督促运输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对不按要求落实动态监控制度的人员,要公开通报,严肃处理。对故意弄虚作假的平台企业,一律列入黑名单,实行市场禁入并公开通报。
(四)加快推进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4月30日,杨传堂部长签发《关于促进交通一卡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互联互通的指导意见》,这是行业管理部门首次针对一卡通发展提出的较为完整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指导意见》包括了交通一卡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并明确了在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统一的密钥管理体系,以及建立全国清分结算体系方面的10项重点任务,下步要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做好技术标准宣贯。推进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标准体系一定要先行,部组织制定了7项交通一卡通技术标准,并将于近期发布。各省在标准正式发布后,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培训计划,向行业和企业进行全面宣贯。部属单位要做好技术支持工作,特别是对于重点区域和城市,要认真落实当地的交通一卡通标准升级工作。二是突出重点区域的互联互通。部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等条件比较成熟、有内生需求的重点地区,以及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率先启动实施城市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各地要通过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当地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一卡通互联互通。年底前,要确保全国有20个城市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京津冀的互通是重中之重,必须率先实现京津与河北部分城市的互通。在区域互联互通方面,珠三角的岭南通做得很好,广东已有21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并且与香港、澳门、新加坡也实现了同刷一卡通的目标。三是推进清分结算体系建设。清分结算体系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承担着数据采集交换和异地账务结算两大功能,要在安全、高效、分级的原则下,实行市场化建设和运营。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路径,各地数据可接入国家清分结算平台。各省、区域、城市自行建设清分结算平台的,要符合交通运输部标准,并实现与全国交通一卡通清分结算平台的数据交换。今年11月底前,全国清分结算平台要能够与地方正式对接。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系统和设备检测机制,面向社会组织具备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建设质量。四是推动运营管理体系建设。要着手制定运营服务规范,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监管制度,对交通一卡通企业的服务质量、备付金应用、运营资金安全等内容进行规范。交通一卡通密钥系统的应用要符合部有关密钥建设的规划和国家有关密码管理使用要求,要充分体现社会公益性特点,尊重城市主体地位,保证城市在互联互通工作中平稳有序过渡。五是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要大力开展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技术在交通一卡通领域的应用研究,鼓励开展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交通一卡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交通一卡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营等,为交通一卡通发展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融资服务,增强行业发展能力。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工作,是部今年向社会承诺的贴近民生十件实事之一,这项工作涉及各方面利益,非常复杂。我们要把好事做好,难事做成,就要抓住事情成功的关键点,大胆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容纳行业资源的参与,共同推进。需要强调的是,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责任主体,企业是实现任务目标的关键。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监督指导、沟通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积极创新政策,多听取地方和企业的建议,形成推进互联互通的合力。
(五)推动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各地要将联网售票系统作为服务百姓、服务企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抓手来推动,按照部《通知》要求,加快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推进联网售票工程建设。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首批启动的27个省份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本省系统主体工程建设工作,具备接入部级平台的条件。未申报省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的其余省份,也必须积极推进省内联网售票工作,在今年9月底前启动建设工作,2016年年底前完成系统建设,保证全国联网售票系统的完整性,我们将派专人了解情况,督办系统建设。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部级道路客运联网售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具备接入省级联网售票平台的条件。部将组织研究制定联网工作方案,按照成熟一个接入一个的原则,对基础条件好的省份先行启动系统联网工作,要切实规范建设内容和质量。目前,服务接口、信息数据源、数据交换等12项联网售票标准已列入标准编制计划,要加快推进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审批。各省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指南和标准规范建设本省的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严抓工程质量,把数据标准、实名制售票、票源上网率等关键性指标落实到位。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要按照部联网售票统一要求建设和完善本省系统,部将组织完成京津冀联网售票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在年底前实现京津冀地区主要客运站点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联网售票,为全国做好示范。
(六)推动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建设。随着各地原有交通运输服务热线的并轨整合,和社会公众了解认知的深入,未来两三年12328业务量将保持高位增长,要按照边开通、边服务、边改进的思路,从制度落实、技术支撑、人员培训、示范引导等方面,持续改进提升电话网络覆盖面、办理时效性和答复满意率。要加快推进工可批复和工程立项,落实配套资金,开展基础通用软件开发及相关标准制定,强化技术支撑。各地要进一步优化12328电话业务统一受理、即时答复、分类转办、适时跟踪、回复反馈、办结归档、抽查回访、监督考核各环节工作流程,健全完善服务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要强化督导考核,加快数据信息采集、归类整理、限时上报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建立限时办结、逐件回复、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提升12328服务监督信息分析挖掘能力,定期开展系统运行分析情况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要切实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部将加快制定《12328电话呼叫中心人员培训考核大纲》,明确培训项目、内容、课时及考核目标,提升呼叫中心人员能力素质,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方法科学、技术合理、程序规范的交通运输服务监督体系。
(七)切实加强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一是加大信息化投入,建立信息系统运维长效机制。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运输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管理。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的信息化投资机制,分层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比如借助清理部门“沉淀资金”的有利时机,积极协调沟通,争取更多资金投入支持信息化发展,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在涉及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些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要积极探索实践PPP模式;对于市场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系统建设,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形成行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通报制度,推动各项工作实施落地。信息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解决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应用问题,只有使用才有生命力,长期不用,数据质量也就没有保证。如果系统建了没人用、或者用的不多、用的不好,就会成为摆设。部将进一步完善工作通报制度,对各地联网联控、运政系统互联互通、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等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褒奖先进,督促后进,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建设质量,促进系统应用,最终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希望大家把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对各个重点项目,建立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同志们,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以信息化手段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能力。希望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深化改革创新、开拓务实进取,加快推动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为全面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改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推动交通运输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